內河航運如何實現低碳發展?
內河航運如何實現低碳發展?
宣城遠洋航運 2022-03-11
內河航運具有單位承運主體運量大、單位質量物流成本低、單位運量能耗低等優勢。發展內河航運,轉變陸地交通貨運方式,可減少交通運輸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,再結合船運、港口、碼頭電氣化、智能化和數字化應用,將推進交通運輸行業的深度脫碳,實現雙碳目標。圍繞航運、港口建設運營的生態保護及節能降碳要求,內河航運系統如何實現綠色低碳發展?
港口建設運營對生態環境的影響
相對于航運的效率、安全、經濟等因素,我國內河航運特別是港口建設,對環境管理及環保設施的配套建設相對滯后。航運系統建設及運營對局部及流域的環境影響表現出長期性、復雜性。
港池開挖、航道炸礁、疏浚等施工作業,改變了岸線自然地貌,占用或破壞灘涂和濕地環境,硬質護岸的建造阻斷了水陸物質能量交換。水工作業增加了水體懸浮物濃度,破壞河床底質環境,改變浮游生物和底棲生物的群落結構。運營期,由于船只密集往來、生產作業頻繁,船舶及港區作業廢水、廢氣、廢渣排放,極易污染水域生態環境,污染物擴散遷移將對區域的大氣環境、聲環境、水環境產生影響。
除生態影響和污染排放外,港口作業及船舶航運的能源消耗及二氧化碳排放也很突出。對我國而言,要實現碳達峰就必須推動在交通、工業和建筑領域的深度脫碳。根據《內河航運發展綱要》,“到2035年內河貨物周轉量占全社會比重達到9%”。隨著內河周轉貨物量的增加,控制港口及航運業的能源消耗及溫室氣體排放,將極大助力我國實現碳達峰目標。
綠色低碳港口體系的構成
綠色低碳航運以綠色發展、碳達峰碳中和觀念為指導,建設生態保護、資源合理利用、低污染、低能耗的新型港口及航運系統。將港口、航道、碼頭等科學布局、合理利用,把航運業發展和資源利用、環境保護有機結合起來,走能源消耗少、環境污染小、增長方式優、規模效應強的可持續發展之路,最終實現與環境保護和諧統一、協調發展。
綠色低碳航運體系建設是以生態航道、港口建設及新型船舶應用為核心,以環境監測網、科學研究和行業環境標準為支持的有機體系。
建設的關鍵在于:優化工程設計,將生態學的理念融入到工程的設計中,處處考慮工程可能對環境的影響,并在設計中消除可能存在的隱患。采用新型施工工藝,包括生態護岸、生態護底、生態丁壩、新型炸礁工藝和新型疏浚工藝等。應用新型材料,如以生態友好型材料建設水下建筑物,防止在水力沖刷作用下有害物質進入水環境。
建設重點以環境監測網長期積累的大數據為支撐,為港區環保戰略研究、政策制定、規劃編制、技術標準制定、監督管理、環保統計和科研等提供數據支撐和參考。環境監測網監測內容主要包括8個方面:水環境監測,主要對常規水質指標和底質指標的監測;大氣環境監測,主要對港口和船舶排放的廢氣的監測;聲環境監測,主要對港口和船舶水上和水下噪聲以及振動的監測;生態監測,主要對港口周邊、航道涉及水域的水生生物的群落結構、時空動態、魚類早期資源動態、魚類活動情況、多樣性變化進行長期監測;應急監測,發生環境事故時進行應急監測; 特征污染監測,對航運業產生的特征污染物進行監測,可掌握航運業對長江污染情況;?;繁O測,對船舶運輸途中的?;沸孤哆M行監測,與應急監測相互配合;遙感監測,利用遙感無人機技術,分析污染物擴散分布,適時配合應急監測、?;繁O測、特征污染物監測等。
踐行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低碳發展
對于內河航運如何實現綠色低碳發展,筆者有以下幾點建議:加強船舶港口污染防治。研究推動船舶排放控制區政策向全國內河延伸,完善排放控制標準。加快推進長江干線等重點航道沿線的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轉運、化學品洗艙站、危險化學品錨地等設施建設和常態化運行,在重要庫湖區等封閉水域率先實行船舶向水體零排放。統籌推動既有碼頭環保設施升級改造和新建碼頭環保設施建設使用。加強重點水域智能化監測預警能力建設與監管。
制定完善綠色港口評估體系。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貫徹到港口、航道的設計、建設和運營的各個階段。從能源消耗、溫室氣體排放、水體質量、空氣質量、生物多樣性、固廢管理、危險貨物管理、環境制度建設及管理等方面,建立綠色低碳港口評估體系。推進綠色航道、綠色港口建設。
完善航運系統的生態環境與技術創新。加大港口、航道生態環境的資金投入,支持生態環境的基礎設施更新改造。加大技術創新投入,技術創新是綠色航運建設的靈魂,這對于企業來說,要積極加強產學研結合,要與高等院校、研究中心進行全方位綠色航運建設課題研究,提高航運、港口企業的核心競爭力。
發展綠色低碳航運體系符合中國生態文明、碳達峰碳中和發展理念。同時綠色航運的建設,可以取得經濟效益、社會效益與自然生態的和諧發展。建議交通運輸部、生態環境部等部委聯動協調,形成央地聯動、行業主導、企業責任制的工作機制,建立航運企業溫室氣體自主貢獻減排、廢物綜合利用、污染排放減量等激勵獎勵政策,支持并推動綠色低碳港口創建。